• 2025-02-07
    每年10月到次年2月的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据官方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人数高达3.3亿左右,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心脑血管病,每5个去世的国人中,就有2个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已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让人谈之“色变”。  时下已是深秋,气温逐渐走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为什么心血管疾病在秋冬季节容易高发?   原因一、气温低 气温降低变得寒冷,会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 原因二、血压波动大 进入冬季,体内的激素水平和室内外的温度等都有明显变化,这很容易造成血压波动,特别是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血压上下波动会加速形成动脉硬化,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的问题。   原因三、血胆固醇升高 在秋冬季,为了御寒,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摄入高热量食物,这就会使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会增加患者心脏病...
  • 2025-01-17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在我国从25岁开始计算的脑卒中终生发生风险为39.3%,位居全球之首!即“每5人中可能会有2人一生中会发生脑卒中!” 如何预防脑卒中发生 脑卒中是可防可控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除了常见的正确的生活方式干预外,还可以通过“缺血预适应训练仪”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哦! 缺血预适应训练仪 缺血预适应训练仪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应用产品,是首都医科大学60多年科研攻关的创新成果转化结晶,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的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通过美国FDA临床豁免。 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效果 1、增加血管弹性,使血管...
  • 2025-01-14
    哪些血管病变或造成猝死? 无论哪种血管病变都不容小觑 我们的全身都布满血管,血管为每一个器官输送血液、氧气和营养。但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变硬,部分物质易在血管壁沉积,可造成血管狭窄或堵塞,从而引发一系列血管病变。大多数血管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等到发现时已达到中晚期。 哪些血管病变或造成猝死? 01变硬 从出生后血管开始一点点变硬,没有异常情况的前提下,40~50岁后才会出现硬化的病理特征,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硬化可使血流量减少,易破裂或堵塞;严重时也易造成器官损伤,诱发急性心梗和脑卒中,甚至威胁生命。主要表现为全身无力、记忆力下降、头痛头晕、疲倦、耳鸣、睡眠异常和四肢麻木等。 02长斑 动脉斑块属于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斑块逐渐长出,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两种,一种是稳定性斑块,硬化和钙化严重,不易脱落,严重时可造成血管狭窄。一种是不稳定性斑块,易破裂,脱落后可生成血栓,跟随血液流动而造成血管堵塞,导致远端组织缺血或坏死。 03分层 主动脉分层是最为凶险的,由于主动脉血管壁...
  • 2025-01-09
    偏头痛让人倍受折磨,教你几种缓解偏头痛的方法,快来试试!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属于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确切,多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首次发病,在40-50岁时达到高峰,女性多于男性。   偏头痛在我国发病率极高,占比例最高的就是20-64岁之间的女性。偏头痛发作时往往伴有畏声、畏光、恶心和呕吐等,一直拖着不管可造成偏头痛反反复复,头痛持续时间延长,头痛发作次数增多,严重时可诱发脑出血或脑梗死等。   偏头痛的人,女性占2/3以上,10岁前、20岁前、40岁前发病分别为25%、55%、90%。大多数患者有偏头痛家族史,发作前数小时至数天伴前驱症状,如呕吐、畏光、畏声、抑郁或倦怠等,10%的患者有视觉或其他先兆。发作频度每周至每年1次至数次不等,偶有持续性发作病例。     偏头痛先兆期 典型偏头痛发作前出现短暂的神经症状即先兆,最常见为视觉先兆,特别是视野缺损、暗点、闪光,逐渐增大向周围扩散,以及视物变形和物体颜色改变等;其次躯体感觉先兆,如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运动先兆少。...
  • 2025-01-06
    中国中医对人体治疗的概述 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两千多年前中医瑰宝《黄帝内经》中的记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古代中医早就把人体健康中最关键的阶段-‘未病预防’放在首位,现在医学逐步意识到健康【未病预防】的重要性。 “缺血预适应”在古中医的记载 1、中国古中医书中早有记载,叫《循经感传疗法》,是指压经络沿线出现的各种感觉传导现象,诱发机体产生治病的作用。 2、南怀瑾在静坐中的《盘足屈膝与健康》中,特别说明了,坐后放开足腿,麻酸过后,产生一种从未经验过的快感。现在的中医师称为“小赶血&rdquo...
  • 2025-01-03
    在生活中,「猝死」这两个字眼一次次刺痛我们的神经。 根据我国卫生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猝死人数已达到每年100万人左右,相当于每天就有2700多人发生猝死,每分钟就有2人发生猝死。 不久前,60岁知名富豪凌晨猝死…… 更近些,28岁公司员工猝死…… 无论是百亿富豪,还是普通人家,猝死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大多数猝死源于心脑血管疾病 猝死按照发病原因一般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种,其中心源性猝死是因为心血管疾病等而发病,在所有猝死中心源性猝死最为常见,占据了80%以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态势,目前患病人数约3.3亿。 心脑血管疾病过去总被认为是老年病,但如今中青年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增长,增长幅度已超越老年人。 这主要与现代生活的大环境有关:工作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高脂、高盐饮食,经常熬夜,体育运动减少或过于剧烈的运动、酗酒等。 缺血预适应训练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目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辅助康复器械...
  • 2024-12-30
    近些年来,除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外,以缺血适应医学为主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和生活方式医学在心脑血管防治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说: 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气肿、脑白质变性、痴呆、帕金森病和耳聋等老年病变都与缺血和缺氧相关。 因此,提升机体耐缺血和缺氧能力是延缓器官衰老和抗击老年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963年,我国著名的神经生物学专家吕国蔚教授首次提出“缺氧组织适应”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1986 年Murry等报道了缺血适应(IPC)的实验现象,即重复低强度缺血能显著提升器官对后续高强度缺血损伤的抵御能力。 缺血预适应(IPC)这个概念是在1986年由美国的murry博士率先提出的。 简单来说就是经常对人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预适应训练,能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减轻和抵抗随后更长时间因为人体缺血缺氧造成的损伤。 有效地避免发生脑梗死,心脏猝死等心脑血...
  • 2024-12-27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逐渐高发,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疾病也逐年的增多,可见心血管疾病,已经是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 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病,不但治疗难度大,费用高,而且,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所以,我们要学会识别心血管疾病释放的信号,尽早干预,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 心血管不好的8大信号 1、经常心慌、胸闷、休息后好转;2、劳累或生气时心前区疼痛;3、走路跑偏、头晕、一过性晕厥;4、睡觉时憋醒,坐起缓解;5、饱餐后出现胸闷、憋气;6、走长路后下肢肌肉痛,休息后好转;7、有一或四高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吸烟、肥胖、心脑血管病家族史。 保护血管健康,迫在眉睫! 因长期从事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和神经保护研究,2020年入选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表示: 缺血预适应的训练,主要是用于卒中的预防和治疗,通过定期训练对心脑血管健康也有帮助。 安康诺盾预适应训练仪可通过经常对人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预适应训练,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从而达到预防心...
  • 2024-12-23
    冬季,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个“多事之秋”。研究表明,血压波动存在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即冬季血压水平较平时升高、夏季血压水平较平时降低、春秋季节相对较平稳。 2012年中国一项涵盖10个地区、50多万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成年人冬夏血压变化幅度很大,收缩压相差10mmHg(冬季平均136mmHg,夏季平均126mmHg),舒张压相 差4.5mmHg (冬季平均79.4mmHg,夏季平均75.9mmHg)。 高血压患者 冬季血压偏高的原因 环境温度是导致血压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会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阻力小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研究表明,环境温度每下降 1℃,收缩压约上升1~6mmHg,通过冬季供暖,可以抑制冬季血压的上升趋势。此外,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季节性变化、维生素D缺乏、空气污染等因素也对冬季血压升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高血压患者 冬季血压波动的危害 高血压患者冬季血压波动会增加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每当冬季气温骤降时,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
  • 2024-12-21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技术 ★ 远隔缺血预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发表心脑非药物治疗方法标准与规范 ★ 远隔缺血预适应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科技部十三五重点专项“缺血适应”技术 ★ 远隔缺血预适应已获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应用推广 ★ 远隔缺血预适应已获批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心脑健康适应推广项目关键适宜技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将近3亿人,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除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外,以预适应训练医学为主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和生活方式医学在心脑血管防治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其复发率及死亡率,湖南省诺盾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预适应训练仪产品。产品经国家药监局和多家三甲医院临床应用证明:使用安康诺盾预适应训练治疗,可提高人体全身器官组织抗缺血...
  • 2024-12-16
    低压即舒张压,当低压长期超过90mmHg时,在医学上即被界定为高血压的一种表现。这种持续的高压状态,如同一个无声的警钟,对我们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构成潜在威胁,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心脏负担加剧 低压长期高于90mmHg,心脏在舒张期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推动血液流向全身。这种额外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心脏肌肉逐渐增厚,心脏体积增大,即所谓的“心脏肥大”。心脏肥大的初期,患者可能仅感到轻微的心悸、胸闷,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加重,最终发展为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身体需求的状态,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血管病变 高血压状态下,血管壁持续受到高压冲击,内膜易受损伤,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内脂肪沉积和钙质积累的过程,它会导致血管狭窄、硬化,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这种病变不仅会降低血管的弹性,还可能引发血管破裂,形成血栓,进而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肌梗死是心脏血管堵塞导致心...
  • 2024-12-14
    抬头纹变深变多,一般是衰老的标志,不过,据国外一项研究显示,抬头纹出现与年龄不符的多又深,可能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的征兆! 抬头纹越多 死亡风险越大 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2018年欧洲心脏学会年度会议上发布的最新研究表明:额头皱纹较多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法国图卢兹医院的研究人员对3200名成年人进行了这项新研究: 将没有皱纹的人记为0分,5条以下皱纹的人记为1分,5条以上浅纹的人记为2分,5条以上深纹的人记为3分。   -在20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 皱纹分数为1的人,比没有皱纹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稍高。皱纹分数为2和3的人死亡的风险,几乎是皱纹分数为0的人的10倍。 结论:皱纹分数越高,心血管死亡风险就越大。   当抬头纹突然增多时,我们就要考虑是否是血管出现病变,尤其是以下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①糖尿病患者;②高血压、高血脂患者;③肥胖症患者;④有吸烟和酗酒习惯;⑤长期处于紧张情绪和压力中;⑥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患心脏病的风险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改变生活方式和及时干预是可以降低风险的。 要想...
  • 2024-12-10
    在中国,每6秒就有一个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个人因为脑卒中而死亡。 在中国人发生颅内动脉粥样化的比例比欧美人高5倍以上,当颅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后,会引发大量血管的狭窄闭塞,像头发丝大小的小血管也可能发生阻塞,那么对氧气十分敏感的脑细胞就会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人体表现为失眠、记忆力变差、走路不稳、视物模糊等。 每个人都有脑卒中自救的开关 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曾播出一期节目中,一名患者李阿姨(化名),因为头昏、迷糊、睡眠不好,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她的一侧颈动脉完全闭塞,脑血管出现严重病变! 因为李阿姨的颈动脉和颅内血管情况十分糟糕,无法安装支架,于是医生便让她每天做一种训练,来激活脑卒中自救的开关。 随后李阿姨坚持训练了十年,2020年11月的影像学报告显示,她的脑梗死的面积和水肿逐渐减少,双侧的脑灌注都有改善。 什么是缺血预适应训练 缺血预适应训练是通过对非重要脏器或组织进行反复、间断、规律小计量缺血缺氧刺激,调动身体产生内源性保护作用,增加抵抗缺血损伤的能力。 从而增强心脏和大脑等远隔重要脏器对缺...
  • 2024-12-05
    在中国,你知道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是什么吗?是高血压、糖尿病,还是心脏病?答案是高血压!在所有的慢性病中,高血压总患病人数2.7亿,高居榜首。这意味着,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那么,只是血压有点高,并无任何不适症状,需要吃药吗?是不是吃了药,就需要一辈子用药了? 这些“非死即残”的病都和高血压有关 我们日常所说的血压,一般是指动脉血压,是动脉内的血液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 就像水管里的水流会对管壁造成压力一样,身体里的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时,也会不停地撞击血管壁,给血管壁带来一定的压力。 这个压力如果太大,就是所谓的“高血压”了。 心脏过度兴奋(跳动力度变大或节奏加快)、血容量增加、血管变硬变窄等,都会导致血压升高。 有人会觉得,血压高点就高点,只要没有不适症状,就不用管。 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危害! 一项关于中国人口健康的研究报告显示,仅2017年这一年,高血压(高收缩压)就造成了254万中国人死亡。 持续升高的血压,若是放任不管,会像“慢刀子”...
  • 2024-12-02
    降压君语: 高血压,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养”出来的!是的,你没听错,一些不经意的生活习惯,正悄悄地把我们的血压推向危险的高地。 接下来,就带大家细数那些可能让血压飙升的6个生活习惯。 久坐不动:身体“懒惰”让血压受累 你是不是经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连起身倒杯水都懒得动? 这种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正是血压升高的隐形推手。长期缺乏运动,身体的代谢率会下降,血液循环变慢,血管壁弹性减弱,血压自然就上去了。 所以,我们得动起来,哪怕每天抽出半小时散散步、做做家务,都能让身体焕发活力,血压也会更听话。   熬夜加班:睡眠“时差”让血压紊乱 工作忙、压力大,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熬夜不仅会让你的精神萎靡不振,还会让身体的生物钟大乱,导致血压升高。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让肾上腺素等升压激素分泌增多,血压自然就上去了。 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血压才会更稳定。   情绪波动:心情坐“过山车”让血压起伏 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你是不是也经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