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青年人都是年富力强的代表,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猝死新闻,让我们在惊讶和惋惜之余,开始思考,为什么这种极为凶险的疾病会盯上这群人?
资料显示,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是“罪魁祸首”。
2019年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指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20岁~29岁人的患病人群占比已达15.3%,且患病的中青年治疗状况并不理想,64.4%的人并未接受过医学治疗。
可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早发现相关病变,已成为当代年轻人“保命”的关键。

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常见的有冠心病、心绞痛、肺心病、脑卒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什么心脑血管疾病会盯上年轻人?
与老年人相比,中青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更为复杂多样,许多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主要的“幕后推手”。
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上的研究表明,吸烟的人最有可能的死因是致死性心梗、中风或心力衰竭等致死性心血管疾病。
大多数烟民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死于肺癌的风险更高,且在第一次发生心血管疾病时,就可能导致猝死。
熬夜超过凌晨2点,控制心脏搏动和血压的神经系统就会紊乱,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引发心梗。
长期熬夜导致过度疲劳,机体处于衰弱状态,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
权威医学杂志Nature分享了一份研究:久坐2小时以上,每增加1.5小时,心血管风险增加44%。
肥胖患者体内储存大量脂肪,脂肪从血液中析出沉积到血管壁,造成血管狭窄,影响心脏和大脑的供血。
爱吃咸的、爱吃油的、爱吃甜的,加上运动少,高油及高糖饮食很容易让人变胖,而高盐饮食又与高血压有关,都大大增加了血管堵塞的风险。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虽然我们生活指标有所改善,但食盐摄入量仍为14.5g/天, 是我国相关指南推荐摄入量的2倍以上。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必然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和痉挛,同时血管压力也会增加,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而导致动脉硬化。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每天摄入食盐应少于6g,6g是多少?用盐将一个啤酒瓶盖平平地装满,大约是6克左右。
减少烹调用盐及含钠高的调味品(包括味精、酱油);避免或减少含钠盐量较高的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和腌制品;建议在烹调时尽可能使用定量盐勺;增加富钾食物(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的摄入量。
饮食以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18.5~23.9 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建议除日常生活的活动外,每周4~7天,每天累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
6.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成人睡眠保证7-8小时。
以下4类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心脑血管检查,尽早发现心脑血管问题:
• 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
古人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自古既有注重“平素养生,防病于先,防微杜渐”治未病的防治思想。
“早发现、早预防”重在日常健康管理。同时,规律的生活习惯,杜绝熬夜,良好的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日常健康管理。所以想要提高对于这类突发心梗患者的救治,需要做好早期预防、早治疗,以减少心梗的发生。

心梗预防和辅助治疗的新方法——缺血预适应训练:一种简单、有效、无伤害的物理治疗,来改善微循环,加速血液运动,让血管延缓老化,通过在治疗中对四肢短暂缺血让身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激发身体分泌出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物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

只要能长期坚持遵循运动处方的要求(时间、频次、强度、评估),除了对冠心病、心梗、高血压及三高症、心脏支架、心脏搭桥术后康复、中风偏瘫后遗症、以及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有辅助治疗外,对健康人群能起到良好的心脑血管慢性病预防作用,对于久坐、活动较少、日常活动中常胸闷、气短、疲劳、乏力的亚健康人群也能起到预防与辅助治疗的作用。

每天坚持早晚两次预适应训练,可以使血管微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防治心梗、脑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