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方法——预适应训练仪

发布于: 2025-06-26 18:10

什么是预适应?

这个概念是在1986年由美国的Murry博士率先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经常对人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再灌注,能够激发人体对缺血缺氧的应激保护促使身体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可保护心脏和大脑免受随后长时间缺血缺氧

大量临床实验已证明缺血预适应能触发保护因子释放,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轻手术后临床症状、降低心梗脑梗的复发率。

激发人体释放内源性六大保护物质

临床应用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学资料

颅内单光子CT对比图

缺血预适应治疗前后对比:红色血流最多达到80%,黄色、绿色血流依次降低。药物+产品治疗完后,它就使毛细血管新生,侧支循环代偿增多,它对脑组织的血供量就增多。

单药物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前血流减少,治疗后血流仍然是继续减少,进一步降低,但是仍然在不断的发展。

缺血预适应治疗前后对比 :治疗前的血流速度是188,探测深度72,治疗后流速明显下降,异常增高的流速降低。说明用了缺血预适应治疗后不仅对小血管有代偿再生侧支开放的作用,对于狭窄的大血管的局部本身它的血流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单药物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前血流速度是350,当药物治疗后血管狭窄改善不明显,流速是329。

 急性心梗患者

专家解读

丁青艾 教授

著名心血管专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卫生部副部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专家组副组长

远端缺血预适应的操作方法十分简单,但其作用机理复杂、奥妙而神奇。在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已取得临床明显效果。

远端缺血预适应通过 三十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值得、需要、应该转向临床应用,尽快普及到每个家庭。

吉训明 教授

国家远程卒中中心主任

首都医科大北京宣武医院副院长

首都医科大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北京市科委脑血管病首席专家

经过肢体的反复的缺血训练,能够让他对严重的心脏、大脑的缺血产生保护作用,一个是预防脑中风的发生,另一个是一旦发生血管的重度狭窄或闭塞以后,它可以产生治疗作用。对改善脑小血管病这一国际难题临床安全、有效。

 

博力扬 教授

北京安贞医院脑卒中科介入首席专家

中美脑中风协作组首席神经介入专家

中国高血压联盟协作部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对肢体的缺血预适应训练可以刺激人体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的产生,而这些物质可以促进体内潜在通道的建立,为医生的抢救争取了时间。

缺血预适应使用人群广泛,不管有没有病都可以用来预防和辅助治疗。

周玉杰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

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学会会员(FSCAI)

美国心脏病学院资深委员(FACC)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心肌的好坏与上肢和下肢有关。手臂缺血缺氧了,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会分泌一些物质,这些物质反流到心脏就会产生保护。

我们在住院期间的时候,心脏病人做介入治疗还有外科手术之后通过医学上的设备检测发现做了预适应训练的病人的心肌损伤要比没做的病人要小。

预适应训练仪的应用

  • 保护心肌,防治心梗、脑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可用于支架手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患者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作用

  • 抗缺血,减轻缺血、缺氧反应,增强血管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及运动能力

  • 激活人体内源性物质一氧化氮、腺苷、缓激肽的产生,促进血液循环。

预适应训练仪的适应症

  • 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预防;

  • 心绞痛发作、减轻心绞痛症状;

  • 减少血小板凝集功能、防止减少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防止冠

  • 状动脉支架术后并发症;

  • 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和预后、促进心肌血管再生;

  • 减轻脑梗死范围、改善脑梗死预后;

  • 调整血压;

  • 减轻白细胞粘附、改变炎症基因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 提高运动能力、减轻缺血、缺氧反应、具有运动锻炼的作用。

 

 

分享